宇十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章治州之策,变臣,宇十六,天籁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来说或许拿得出,但对化州府来说可是笔巨款,江安义把希望全放在边关的入关税上。
现在已是五月十二日,离月初不过二十来天,回去做些准备也就到了,五个县令欣然谢过。江安义问了问这几个县安民促耕、县内治安等情况,一个上午很快在交谈中过去了。这种上下级的沟通很重要,江安义不可能长时间到县城考察,只有通过与县令的交谈中了解县城的情况,同时判断县令的能力、性情。
远来是客,酒桌上是联络感情的好场所,景源县县令赵则和笑称自己是江刺史的师兄,他也是泽昌书院出身。这让江安义生出几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在旁人羡慕的眼光中,与赵师兄连干了三杯。
杯觥交错的交谈之中江安义对边境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大战之后,城墙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让人嘘唏。以晃仁县为例,原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七户,人口五万左右,加上流动人口,鼎盛时期有近七万人。一场大战过后,房屋、店铺毁于战火,百姓死于刀兵,要不就被西域兵俘为奴隶,还有逃难远赴他乡。前几日晃仁县令鲁强让衙役统计了一下人口,全县仅剩一万二千人,连以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江安义眉头紧锁,要想快速恢复化州的活力,除了开放商贸外,恐怕还要增加人口,重建工作没有人怎么行。光靠自然生育至少要十余年才能恢复元气,看来想什么办法吸纳他处的百姓前来是自己今后一段时间最大的任务。
送走五位县令后,江安义让人把史清鉴请来。江安义来化州没有带张克济,范师本向他推荐这位石河镇的乡正,称其处事练达,胸有成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江安义与其细谈之后发现史清鉴见识过人,从石河镇的布署来看,其人还精于谋划、长于实事,江安义正愁身边无人相助,出言延请史清鉴为幕僚。
史清鉴已经六十有三,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可惜一辈子怀才不遇,心有遗憾。江安义的邀请来的有些晚,老头子思之再三,向江安义提了三点要求:一是他年岁已大,不想再到衙门当差,江安义如果有事,可以让人来请他;二是乱世不安,他要把家人从石河镇迁至会野府,希望江安义能替他买栋三进的院落;三是他的次子史明玉是个秀才,希望江安义能在府衙中给他找个差事,将来助他一臂之力,做个参军之类的小官。
为了留住史清鉴,江安义全部答应,还给了史清鉴一千两银子的安家费,答应每年给他五百两的薪酬。货卖识家,史清鉴没想到临老还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主家,二话不说,回去搬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